学校概况

联系我们

校长邮箱:xxtt13@126.com

网址:www.njklhzx.cn

地址:玄武区后大树根40号

邮编:210009

 

原来你是这样优秀的科利华

       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坐落于古老繁华的中央路旁。紫金山的隽永秀丽,明城墙的沧桑厚重,玄武湖的灵气氤氲,湖光与山色,古典与现代,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为这所学校增添了几分灵秀之气。


Favorite School

创办于1979年、从厂办校起步,直至世纪之交,科利华中学还是一所普通初中。20年来,科利华人选择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被江苏省教育厅命名为首批省级示范初中,社会美誉度越来越高,历年中考成绩稳居南京市前列,已成为家长们口碑相传的南京市义务教育的一个公认的名校品牌。


学校景色

科学的探索、勤奋的实践使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并逐步形成和确立了以“创设优良学习生态,为学生优质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以“笃行”为校训,以“自砺自强”为校风,以“严细实恒”为教风,以“自主自觉”为学风,以“厚德博学,身心两健”为学生培养目标,有效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发展,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市名列前茅。学校凭借“优化的管理模式、优质的团队建设、优越的课程实施、优良的学习生态”,用心培养每一位学生,力争使每位学生都能升入理想的学校,自2010年以来连年获得玄武区教学质量管理优质奖。


校长的话

科利华中学是一所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生源层次多元,三年后,给予每个孩子怎样的成长台阶?如何让每个孩子显著推进?是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校长高建君和学生们在一起


       针对学优生的“科英课程”和针对学困生的“科进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公平而有质量的教学保证。我们让速度快的孩子有畅通的跑道,让速度慢的孩子一样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学校请来区域内的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老师加盟,开设“科英课程”,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孩子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得到拓展,他们有了一个共同探究、彼此学习的氛围,对未来的规划更加清晰,2019年清华和北大在南京自主招生初审通过的14人中,初中就读科利华中学的毕业生就占到3席;我们每个年级针对学困生都设计了不同的“科进课程”,比如初三年级的“延伸辅导”,学习有困惑的孩子自选需要补习的科目,每天放学后年级组聚焦一门学科,该学科的所有初三老师义务为孩子们一对一答疑解惑。
       科利华中学的校名随着学校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内涵,“学以兴邦,科以利华”,提升师生的科技素养,增强师生面向未来的能力是学校的期许。

我们在初一年级开设普及性的机器人课程、思维导图课程,每周都有,排进课表;我们正在筹划的人工智能课程,也将全员开设、成为必修。

       这个特别的寒假,学校在科大讯飞的平台上开设直播课程近500课时,展现了老师们非凡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大家积极学习新技术,备课组集体打磨,面向全年级学生、家长开课,真正让每一节线上课达到优质、有效,收获一致好评。

我们培养的是未来人才,我们对于教育现代化内涵的理解是: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教育对他们进行的智慧启发和心灵陶冶所带来的内心充实、和谐、光明和快乐,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教育的意义,并在教育意义的浸润下实现个体身心素质全面的生动的活泼的发展。

敬畏职业的操守、以爱育爱的能力、实干兴校的担当、互帮共赢的情怀已然成为科利华中学教师的特质,必将成为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力量。


三所分校,辐射优质资源

科利华中学的崛起是玄武区长期以来推动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战略的结果,同时已发展起来的科利华中学正在为区域内外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棠城分校2014年8月在六合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学校借助科利华中学的办学优势,与本部“资源共享,教研一体”,践行“尚德树人,笃行求真”的理念,构建了“三主四步”课堂教学形态,成为了六合公办校的排头兵,让六合的孩子在门口上好学,在家乡读好书。

南京市科利华中学紫金分校2018年9月启用招生,学校依托科利华中学本部,教学资源共享,教师队伍共建,初步形成了“求进、精进、共进”的学风和“真心、暖心、爱心”的教风,办学质量在区域内处于领先地位,办学成果获得周边社区居民和学生家长好评。

南京市科利华中学铁北分校2019年9月开班,位于玄武发展“新中心”铁北地区,学校依托科利华中学本部在名优师资和品牌课程上的雄厚实力,狠抓内涵发展和创新运作,赢得了家长的信任和学生的高度好评。


校园故事

A 课程即“跑道”,让每一个学生在这里自由呼吸

“校本研修是我校实现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学校飞速发展的助推器。”科利华中学教学副校长赵晓燕这样说。

       赵晓燕

课程,在拉丁语里是“跑道”的意思。多年来,科利华中学着力于构建“后绿色”课程体系,喊出了“让每一个学生在这里自由呼吸”的课程理念。“我们将课程理解为师生在跑道上自由奔跑,在山水城林的天然氧吧里,以丰富的课程资源,涵养着每位师生的心灵,努力使他们长成最好的样子!”赵校长解释说。

开设四十余门跨学科实践类课程

据介绍,科利华中学“后绿色”课程体系,涵盖了面向学生的“享受绿色”、“感悟绿色”和“创造绿色”三类课程,以及面向教师的“PLAR”课程。科利华中学“后绿色”课程体系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实现了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还联合紫金山天文台、中科院、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汽等科研院所及高校开设四十余门跨学科实践类课程,使普及性教育与特长教育相结合,将教育的目标精准定位于新时代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正是因此,每年都有数十位学生在素质教育活动中荣获省市荣誉和奖项。

另一方面,学校以“PLAR”教师课程为抓手,形成了享誉省内外的特色研训文化。“PLAR”课程讲求“统筹规划(Plan)”、“主题引领(Lead)”、“实践行动(Act)”和“形成反思(Reflect)”。在“PLAR”教师课程中,为骨干教师量身定做的“科雁课程”以及为青年教师定制的“青耕课程”,呈现出青蓝同辉的景象,一支课程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在经年日久的磨砺中日渐成形。目前,科利华中学有特级教师1名,正高级教师2名,南京市学科带头人5名,区级以上骨干55名,占全校教师的46.2%,这在南京市初中校中处于领先位置。2018年学校荣获首批“江苏省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称号。

鼓励教师无边界研修

近年来,科利华人关于校本研修体系的探索不断迭代升级——“学习者中心备课模型的实践建构”于2019年8月作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获得立项。赵校长表示,这是教学理念一次全新的“转身”,“过去的备课,教师只是‘备教师’、‘备教案’;而现在备课时,教师要做到眼中有学生,能够从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力倾向、个性特点、人际状况和学习状态等‘学情要素’,着手进行课堂教学的思考与设计,也就是‘备学生’、‘备学情’。”

“学习者中心的集体备课是对人本主义的理性回归,是在对传统集体备课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标是努力打造一种思辨的,而不是寻求答案舒适度的备课文化。”赵校长进一步阐释,“选点谋备——人人预备——现场说备——个性复备——课堂验备——思辨促备”,是这一轮校本化备课流程的六个维度,它们螺旋上升。“选点谋备”是一次备课的起点,“思辨促备”既是一次备课的终点,又是下一次备课的起点,是下一次备课“选点”的重要依据。

“在‘学习者中心’的框架下,学校鼓励教师无边界研修,跨学科组深入了解学情。”赵校长举个例子,“语文老师可以走进本班数学课堂听课,同一个孩子,在语文课堂和数学课堂上的表现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文理有别,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教师立体化地看待学生,细致地把握每一个不同的学情,继而在教学中给出优化策略,打好补丁。”

清华北大自主招生3名毕业生通过初审

“此外,我校针对学情差异,开设的科英课程和科进课程,也是对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初衷的体现与延续。”赵校长介绍,学校请来区域内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老师加盟,开设“科英课程”,让学有余力的孩子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得到拓展;邀请优秀学生代表参加校长圆桌会议,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带领优秀学生去东南大学等高等学府参观,让他们对未来的规划更加清晰,2019年清华和北大在南京自主招生初审通过的14人中,初中就读科利华中学的毕业生就占到了3席……

与此同时,科进课程则是针对学生的具体学情设计个性化辅导方案,根据自愿原则,老师们采取放学后延伸辅导、线上补偿教学等多种形式义务答疑解惑,让速度慢的孩子一样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学校通过构建促进师生绿色成长的“后绿色”课程体系,让师生在这绿色诗意的土壤里自由呼吸,焕发活力,健康成长。


B 提升语文素养,整本书阅读教学领全国之先

“语文学科的能力素养哪里来?并非刷题、刷题、再刷题,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开宗明义,王跃平老师这样说。

       王跃平

王跃平,南京市科利华中学教科室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南京市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南京市人大代表。由她领衔的语文教研组,可谓师资力量雄厚,连续四届被评为南京市先进教研组;该校亦是南京市首批初中语文教师培训基地、南京市首批学科示范中心。

统编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曾说,新教材“专治读书少”。而早在2015年,科利华中学已率先将“整本书阅读教学”排进课表,由专人授课。课外阅读课内化、课外阅读课程化,这在南京初中校还是首家,亦领全国之先。

阅读不再局限在识记层面

       什么是“整本书阅读教学”?“一言以蔽之,就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化阅读,从语文视角阅读整本书。”王跃平老师介绍说,“‘读整本书’的教学理念,是上世纪40代叶圣陶先生提出的。与当下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不同,语文化阅读要求不仅读懂文字的表面,更要读懂文字的背后,比如整体架构、思想情感、艺术特色、语言风格等等。”

那么,让初中生读透一整本大部头的名著,好处在哪里呢?王跃平老师认为,所谓的“好处”既是显而易见的,又是潜移默化的。“学生的阅读将不再局限在识记层面,而是能理解、转化、迁移、创造;它不仅触及了思维,还发展、提升了思维,让读书成为了孩子们精神发育的载体。”

据了解,在“整本书阅读教学”领域,多年来,科利华中学探索出了“一书三课”的教学模式。“所谓‘一书三课’,不是读一本书,上三个课时;而是读一本书,上三种课型。”王跃平老师解释说,首先是“读前引导课”,激发学生兴趣,让孩子们很想打开书来读;其次是“读中推进课”,任务驱动,策略支撑,让孩子们有计划地把书读下去;最后是“读后提升课”,语言、思维、文化、审美,多维度的“营养”浸润心田。

激发学生借助“场”的力量共鸣

王跃平老师拿家喻户晓的《西游记》来举例: “在助读阶段,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意思的、贴近学生的问题,比如《西游记》中一共有多少妖怪?请按照西天取经的顺序梳理每一站的妖怪。九九八十一难的第一难和最后一难分别是什么?女儿国的故事能算一难吗?”类似的问题,不沉下心去读书,是无法探知的。

接下来,师生共读—释疑—任务驱动,大家一起展开学习讨论,例如,“取经路上的师徒情缘”“斗战胜佛战胜了谁”“明朝的轻罪重罚现象”“定心猿的文本密码”……师生还可以一起画“情节结构图”、“人物关系图”、“情节链”、“人物链”,化零为整,把厚书读薄。如此循序渐进,让学生有兴趣地读起来,有目标地读进去,有感受地读出来。

在提升阶段,教师将创设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在《那些妖怪》一课上,我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思维入境:一、如果如来佛祖让观音菩萨再去选一个妖怪加入取经队伍,你觉得会选谁?二、如果唐僧要对取经团队进行裁员,你觉得会裁谁?”王跃平老师说,这两个问题,都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个体的体会和感悟,借助“场”的力量共鸣、交融、发酵。

学生阅读量普遍提升

王跃平老师坦承,“整本书阅读教学”对语文学科教师的挑战极大,如果教师自己没有潜心阅读和深刻全面的理解,就不能对学生有关键节点上的点拨,也就不能组织有价值的讨论和学习。近年来,科利华中学语文组的教师们互相激励、携手前行:开设20多节整本书阅读公开课,撰写近30篇专题论文案例,设计16本必读和荐读名著的“一书三课”教案,完成一项省级重点课题的研究,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我们做过一项调查分析,近几年,我校学生的阅读量普遍提升,最多的一个孩子三年期间读了304本书,什么样的语文试卷都考不倒她。”王跃平老师肯定地说,“将名著好书读到深境处,一个人语文学科的能力素养就被激发出来了,这以后,无论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还是写作文,皆是水到渠成。”


C “自砺”德育浸润,彰显“自强”精神内核

“湖波踏浪追逐七彩的梦想,城墙叠翠呼吸历史的芬芳,菁菁校园储蓄知识的宝藏,莘莘学子闪耀科学的光芒……”在科利华中学校歌《追梦笃行》里,校训“笃行”、校风“自砺自强”以及学生培养目标“厚德博学、身心两健”,被一咏三叹,旋律青春励志,令人印象深刻。

       司璐璐

“在德育方面,多年来,我校形成了一套以‘自砺’为主题的课程体系,与校风校训关照呼应,激励着一代代科利华学子追逐梦想,学以兴邦。”科利华中学德育副校长司璐璐这样说。

德育课程涵盖所有学科、打卡留痕

据介绍,科利华中学的这套德育“自砺”课程体系,以“笃志”“笃学”“笃行”三个篇章为统领,衍生出“礼仪”“中华传统文化”“安全你我他”“体育节”“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社会实践活动”“公益24小时”九大课程。这些德育课程涵盖所有学科、贯穿于全学年教学工作中,以《课程活动任务单》的形式为每一位学生打卡留痕,其参与志愿服务、德育课程等活动以“爱心卡”的形式作为学时记录,成为学生综合评定中一项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参考因素。

在司校长看来,每学年这么多的校园德育课程,丰富精彩自不待说,“梳理一下,其实还都暗含着团结、自强、多元的精神内核。”她举例说,每年秋季开学,艺术节开场,传统活动之一是初一年级的大合唱比赛。学校倡导的是“师生同台、师生同乐”。这时,各班的班主任就被从幕后推到了台前,无论是指挥、领唱,还是参与合唱,班主任们都有了全新的角色。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们与初一新生们朝夕相处、共同创作,班级的团队意识逐渐凝聚。

鼓励普及性参与、鼓励多元创新

“我校位于玄武湖畔,走湖、赏花活动年年都开展,全员参与。”司校长说,“我们跟同学们讲,大家穿着校服在玄武湖活动,自己本身就是一道行走的风景,同学们的文明礼仪就是学校的精神面貌,希望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在每个人的心底扎根。”

2019年10月,举国同庆,亦是科利华中学40周年校庆。“虽然我校没有专业的学生,但是所有的节目都凝聚着全体师生的智慧与汗水,演出收获连片的好评,来宾们都夸赞科利华人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司校长自豪地说,“场上的每个演出团队都有故事,就比如舞龙舞狮社团,成立才一年,已经在南京市阳光体育单项评比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同样的尤克里里社团也才成立三年,已经连续两年获得玄武区小器乐比赛一等奖,并代表玄武区参加了市级比赛和展演。科利华人骨子里都有可贵的‘自强精神’!”

司校长还表示,学校的每一项德育活动课程,特别注重鼓励普及性参与、鼓励多元创新。“上届科技节,初二物理组推出‘鸡蛋撞地球’的主题,非常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脑洞大开——生鸡蛋被风筝挂着、被塑料瓶吊着、被层层薄膜裹着……盼着能够完好地落进规定区域。”司校长描述说,“那天中午,初二年级600多名师生齐聚操场,看着从笃志楼最高处落下的一个个生鸡蛋,大家欢呼雀跃着,空气中升腾着青春的朝气……”“再比如初三化学组的‘可乐喷泉’实验,当同学们看到将薄荷糖加入到可乐中,能够喷射出有两层楼那么高的可乐喷泉时,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科技节不仅让同学们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也在同学们的心中播种下科学的种子。”

德育空中课堂:每期微课5-8分钟

培养“身心两健”的合格公民,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近年来,科利华中学作为南京市“阳光体育”特色学校(田径),不断完善“阳光体育”活动的科学性、系统性、参与性,做大做强校内“阳光体育”精品项目,还更加注重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一方面,校内外的专职教练风雨无阻长期坚持训练;另一方面,我校与国家级体育传统学校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两校同时训练,同时招生测试,互相借鉴学习。”司校长介绍说。


据了解,近三年,科利华中学获得南京市阳光体育学校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被评为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田径)特色学校、江苏省中学生运动会突出贡献学校。



此外,青春期学生的家校共育,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大重头戏。新形势下,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及时性、灵活性等特点,学校通过“科中微校园”平台,构建线上和线下家校共育的网络,在创新家长学校模式、家校沟通渠道、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等方面都做出了新的尝试。



“比如说,我们的‘德育空中课堂’,目前推出12期,反响很好。”司校长介绍说,“每期微课5-8分钟,内容涉及家长自我提升、亲子关系以及体育锻炼、励志教育、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等方面。主题突出,而且由家长们熟悉的老师来录制,既亲切又不拖沓,方便家长随时观看、反复观看。”

“再比如,我们在‘科中微校园’平台向家长们开展问卷调查,征集‘家长学校’开课的主题,收集需求,之后开设过关于‘科技创新教育’、‘家有青春期孩子’、‘初三毕业班亲子沟通’等主题讲座,邀请对口专家讲解答疑,家长们热情很高、反馈很好。”司校长继续说。



现在,在全新的微校平台上,科利华中学的老师们也纷纷运用着信息技术,与时俱进地开展着德育工作。“例如我校的夏腊梅老师,是玄武区德育管理带头人,身为班主任的她,善用微校园平台,经常在‘班级圈’中分享学生们动态的、正能量的图片和小视频,和父母们积极互动,适时向学生传递感恩理念、规则意识,对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受到全班学生和家长的一致欢迎。还有很多班主任老师创新家校共育方式,例如通过QQ群里的屏幕分享功能,召开线上家长会以及邀请家长参与的线上班会课,与家长形成合力,共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司校长说。



“在‘自砺’德育课程体系的浸润下,科利华的校园里处处彰显着‘自强’精神,青春朝气,未来可期。”司校长表示。


D “科”字头智慧校园亮点多

“学以兴邦,科以利华”,以科技和创新促进科利华中学的发展,这是新时期科利华人对校名的阐述。


       包桂霞


“我们是一所‘科’字头的学校,STEM项目是学校的一大特色和亮点。”科利华中学信息中心主任包桂霞老师这样说。

多年来,在科利华人的努力下,学校成为全国“星火杯”计算机科技实践教育示范基地、江苏省STEM项目实验学校、江苏省信息技术学科基地学校、江苏省编初中信息技术教材“机器人模块”教学实验基地、南京市智慧校园示范校、南京市星光教育基地……

组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

教师团队建设上,高建君校长是信息学科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信息学科带头人。在高校长的带领下,学校组建了跨学科的教学团队,积极吸纳各学科优秀教师加入STEM项目,STEM团队中有信息、物理、化学、美术、数学、生物、地理、语文等学科教师,是一支注重专业成长并能笃行实干的队伍。

基于STEM教育理念,面向学习力的培养,以跨学科知识融合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近年来,科利华中学逐步搭建了STEM科技创新课程群。“这个课程群涵盖了普及型课程、社团课程、活动课程和提高教师科技素养的青耕课程,力求科学合理、多元多样。”包桂霞主任介绍说。

“比如普及性课程,学校在初一年级全员开设‘开源机器人’课程、‘思维导图’课程,在初二年级全员开设‘3D设计与制作’课程。我们正筹划今年9月新初一进校时,再增设一门‘人工智能’,也是全员必修课程。”包桂霞主任表示,全校学生在这样的普及型课程中接受了基于STEM理念的科技创新教育,为深入学习社团课程、参与活动课程打下基础。



“机器人创客”、“AI创客”、“Python趣味编程”、“物联创新”、“智能热带雨林”、“航海模型制作与实践”、“未来建筑师”、“勾心斗角——古建筑传奇”、“指尖上的生物”、“水火传奇”、“皂上开花”、“酒中化学”、“机械的仿生时代”、“公元纪年”、“万物之理”、“宇宙探秘”……为了让感兴趣、有特长的学生得到个性化的成长,以跨学科知识融合为理念、立足于学生可以做的STEM课程,学校开设了一批校本社团课程,堪称精彩纷呈。

各级科技类比赛取得丰硕成绩

各社团涌现出了诸多优秀的学生成果,在各级科技类比赛中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例如,夏裕萱同学获得第31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学校获得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江苏赛区)团体一等奖,等等。“比赛中,同学们的多学科知识运用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协作配合能力,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包桂霞主任认为。

据悉,该校《基于初中智慧校园建设创设优良学习生态的校本研究》、《基于STEM理念的初中人工智能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分别于2017年、2018年成功立项为中央电教馆的全国教育信息技术重点研究课题;《中学机器人课程无边界学习方式设计研究》于2020年成功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如今,科利华中学是名副其实的智慧校园。学校陆续建成AI实验室、机器人教室、创新设计教室、数字化实验室等专用教室,并配齐相关设备,保障课程和活动的开展。校方还开辟了科技廊道,配置了若干互动实验箱,“有趣的机器人”、“打开的计算机”、“奇妙的机械”、“人工智能体验”……既激发了学生们探究科技的热情,又丰富了大家的课余生活。

“青耕课程”拓宽教师STEM视野

“科中‘智慧校园’的创建,特别重视教师的科技素养的培养。”包桂霞主任特别介绍了“青耕课程”——面向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每月两次,每次分上下半场,上半场交流研学,下半场为青年教师提供跨学科的、STEM视野下的手工制作培训,有3D设计与制作、木艺、纸艺、陶艺、布艺、模具工艺等课程。每次活动,校领导都会全程参与学习。“所以,在我们学校,数学老师还可以教尤克里里,体育老师能上手工课的讲台,教师跨界学习、挖掘自身潜能,这样的氛围被大大激发了。”包桂霞主任说。

或许您会感兴趣: